close

從中華賓士到賓士台灣


最近一支賓士的形象廣告頗引人注目,名為「Mercede-Benz Brand TVC」,也有人直接稱他是「小孩開車篇」。


鏡頭一開始是一個小男孩打開拉門,推著他的ㄅㄨ ㄅㄨ車滑下階梯、穿過庭園的碎石快、草地,在一堆水管前仔細ㄑㄧㄠ′好角度子後,ㄥ′ㄥ′的開起車來。最後水龍頭開關轉化為賓士的標誌。


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轉化手法,再加上一個那麼可愛的小孩,很難不引人注目。就一個形象廣告而言,我深覺這是一支很有成功的廣告。


幾次在電視上看到這個廣告,都不免莞爾一笑。幾天前,我看著廣告末那個黑底白字的「賓士台灣」突然發呆,總覺得怪怪的。以前的「中華賓士」,悄悄的變成「賓士台灣」,雖然我不確定這轉變是何時開始的。然而,這樣的轉化,猶如2003年護照開始加註TAIWAN一樣,只不過二者背後的意涵卻極不相同。


當護照上的中華民國加註了台灣,名義上是為了外國人容易辨識台灣與中國,但心照不宣的卻是骨子裡那個巴不得刪除中華民國的欲望。這手法同樣運用在桃園中正機場的正名,彷若如此後,便可以多一分自明性。數十年來的國族認同,直至今日仍在不停的辯證中,以後還會繼續辯證下去。


然而,當中華賓士變成賓士台灣,隱含的卻是企業主在中國與台灣間選擇的結果。如同咱們為數很少的邦交國,糾結在選擇中華民國台灣的眼前的金援(當然也包括二國間堅定的友誼),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龐大市場可產生的長遠利益一般,最後總是西瓜偎大邊。顯然的,中華賓士做了選擇。只是這選擇,是從經濟上的現實考量下的必然。


 


三年前,杜拜還在地圖上找不到,一棟帆船飯店,創意的建立杜拜的城市意象。而台灣,還沈浸在101的風采中自以為是。


在一年只下三小時毛毛雨的地理條件中,杜拜運用海水淡化科技,養活140萬人口、提供數十棟飯店、購物中心以及花草灌溉需求。我們卻仍在年雨量幾千公毫中,不時被缺水所困。


有人會說,杜拜是因為石油而富有,因為富有而發展。不要忘了,台灣也曾因出口貿易、高科技而富有。但堅持「當老二會餓死」,使得這個除了石油啥自然資源都沒有的杜拜,如今全球有23兆資金流入,已經是中東轉運、觀光、科技中心。我們卻還在辯證自己的身份,在「營運中心」、「發展觀光」、「文化創意」的口號中停滯不前;除了新增了一條通車狀況不斷的高鐵,還多了些什麼?!在1966年以黑金致富的杜拜,如今石油已佔總收入不到7%;台灣卻仍在「黑金」的議題中政治空轉。


政大科管所 李仁芳 教授以「不因富裕而遲鈍」一語道破杜拜的成功與台灣的停滯二者間的關鍵。


而這關鍵,悄悄的影響許多事。當我們被一個小孩吸引的同時,小小的轉變也在你身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就是愛趴趴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