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路上的不期而遇上水

穿過北區公園一路往北,從粉嶺來到上水,車站前連接至上水廣場的天橋人潮其實挺多的。在香港好像不管走到多遠,這樣的商場永遠可以有滿滿的人。順著指標往上水的舊街市走去!只是真找到了,卻有點不知所以然?!小晃了一圈這街市,而後再度跟隨指標前進,找著地圖上那個石湖墟的標誌。ㄟ看來就像是一般的小公園。不是走錯了,就是該回去念念這裡的風土民情再來,才能看出其中的端倪。

走過這個公園,看著那出現N次的標語,不時提醒著「此乃上水鄉範圍閒雜人等不得擅進」,讓我不免在心裡OS「新界怎麼到處都是這種標語?!」。

0805148.jpg

老屋、水井與伯公、一半的耳屋

 

沒多久上水鄉公所出現在一旁,從這裡開始的發現,使旅程變的有趣。一棟老房子在大樹旁往前走些,遠遠的看到一棟鑊耳屋在小徑的盡頭,趨前才發現,一旁還有古井與伯公。雖然這棟房子雖然保存的並不完好,只留下單側的茶桶耳,但卻讓我發現小徑兩側更多的風景。

0805147.jpg

T字路口的的二端

 

T字型的路口一端是翹起的屋脊,引著人想向前一探究竟;另一端則是另一棟鑊耳屋也吸引著目光。我先往翹起的屋脊走去,原來這是建於1838年為紀念廖族四世祖廖應龍而興建的家塾--應龍廖公家塾,也稱做顯承堂。雖然早已退去家塾的功能,關上了門,但一如那個印在堂前的[]字,文,但從門外的點滴也可以看出。而就在顯承堂後方是另一棟建於1828年稱為廖明德堂(也稱應鳳廖公家塾)的建築,幾個老人家坐在裡頭,健朗的交談聲,在屋外都聽的清晰。

0805146.jpg

廖明德堂

 

為了好好的照張廖明德堂的照片,使我再往前走了些,意外的發現一棟西式風格的白房子--大埔區少年警訊上水會所,外頭還有一棵登記有案的老樹,枝繁葉茂的,成就了一個很舒適的空間,還有那白牆綠樹的美感。剎那間讓人的思緒跳脫了這一路很中式的古典。這一幕帶著西式的優雅,自成一格,在這角落中獨自美麗。

0805145.jpg

大埔區少年警訊上水會所

 

然而,一個轉身,一間理髮店,手寫的招牌,字體彎曲;幾個石磨隨意的被放置在地上,一個石板凳,瞬間又回到了很純樸的小鎮氛圍。

0805144.jpg

理髮店與路邊一隅的石磨

而後我往小徑的另一頭走去,去看看那棟鑊耳屋。這才發現還有另一座伯公守護在小徑的入口處。而這一棟鑊耳屋在格局上維持得很好,只可惜是私人產業不便進入。但那茶桶耳的外牆連結到院子的圍牆成為一個整體,弧線立體的很有美感。數百年前的青磚積累了時間成了黑磚,夾縫中蹦出的小草,那綠色,顯的很有生命。

0805149.jpg

鑊耳屋

 

沿著這屋子外圍走一圈,穿過幾個小門,竟就可以到達廖萬石堂,這個堪稱香港保存最好的客家宗祠。三進二院的建築,堂前還有一個前院和風水牆。廖萬石堂內部,在牆上有許多彩繪雕刻,色彩很鮮豔。這裡現在開放供公眾參觀,是廖氏家族聚會的場所。廳裡擺放著一張張收起的圓桌,陣列式的排列,有點詭異。

0805143.jpg

廖萬石堂

0805142.jpg

上水老圍

 

轉出了廖萬石堂前的小巷,上水圍的老圍又突然的出現,圍門上的對聯不知何時換上了花崗石,少了些許紅聯的喜氣。圍門前,老婆婆們正在切磋牌技,突然發現這棟房子上有著「國徽」伴著那1948深刻著。

0805141.jpg

老圍旁的屋子和國徽

 

離開這裡才幾步路,又回到了上水鄉公所,原來已經轉了一圈。

0805140.jpg

這一路走著,幾分古意參差其中。突如其來的幾個驚喜,豐富了一路上的心情。

 





他們說

廖氏先祖廖仲傑原籍福建,於1350年遷居上水雙魚河,子孫其後散居附近一帶,並興建上水圍;為新界五大家族之一。

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。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先後在北宋時出任高官,每人俸祿各二千石,合為一「萬石」,後人便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作為紀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就是愛趴趴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