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到邦交國-梵諦岡
羅馬其實不僅是羅馬,他還包含著一個世界最小的國家-梵諦岡,面積只有0.44平方公里。她也是我們的邦交國,領土上的建築包括聖彼得廣場、聖彼得大教堂、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。以一牆之隔被緊緊包覆在羅馬內。
搭地鐵到達Ottaviano-S.Pietro車站,跟著一群穿白衣的修女前進,順利來到Ovvaviano大道的出口,前行不久便遇到了高高的牆,這是梵諦岡的「國界」。
一直前行幾乎到了聖彼得廣場,但梵諦岡博物館卻不得其門而入,原來博物館的入口設置在北端,而聖彼得廣場及大教堂則是在臨西斯汀禮拜堂的那一側。
再度沿著幾世紀的牆前行,終於找到博物館入口,付了一筆為數不少的參觀費,我第一次造訪了中華民國的邦交國。
博物館中庭與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
梵諦岡博物館據說有數十萬件的館藏作品,整個館包含了獨立的美術館、陳列室、涼廊、中庭等等。真要仔細參觀,其實是需要行前做足功課的!而我們,當然,不是用功的那一種啦!由於對於藝術作品的瞭解並不甚充足,因此在博物館內,看熱鬧的成分居高。然而,雖然對於藝術史上的畫派、流風不甚清楚,但博物館內幾世紀的壁畫形塑的空間美感,著實的華麗到讓人嘆為觀止,讓不懂畫的你,走在那空間中都會覺得振奮。尤其是地圖陳列室,壁面上四十張以濕壁畫完成的教會領地圖,屋頂上映照著金黃的美麗雕刻繪畫讓人不得不抬頭仰望讚嘆!地圖陳列室
館內隨處可見到西斯汀禮拜堂的指示標誌,這是因為米開朗基羅的「創世紀」就是在這個禮拜堂內。好不容易穿越過埃及博物館、地圖陳列室等區域,終於誤打誤撞的來到西斯汀禮拜堂。這裡擁擠的程度,滿像大甲媽祖繞境進香起駕時大殿的香客,所有人通通抬起頭來仰望四周,這高28.8公尺 的天井,描繪了三百多個不同人物與表情,雖然未能看清楚任何一個,但短短幾分鐘的環伺,還是讓我覺得震撼與感動。只是人數實在太多了,參觀的品質並不佳,因此我們只能以最深的凝視表達敬意後,即在人潮推動中往下個空間移動。
西斯汀禮拜堂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,就是選舉新教宗的地方,再次整理填充記憶的同時,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經辭世。分佈在世界各地教區的一百八十位樞機主教,在這裡投票選出新教宗,全世界的焦點都集合在這裡,等待著白煙吹起。
離開的圓坡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