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與春秧街的對話
「城市是一種論述,而這論述無疑是一種語言:城市向其居住者說話,我們向城市說話--透過我們在城市裏生活、行遊以及觀看。」
羅蘭.巴特,〈符號學與都市〉
從銅鑼灣搭上往西灣河的電車,經過銅鑼灣的天后廟、維多利亞公園、香港的中央圖書館、地鐵天后站,從此而後我脫離了香港旅遊發展局給的地圖範圍,開始在未知的港島遊走。沒有銅鑼灣的人潮洶湧、沒有灣仔歷史痕跡、沒有中環的高級品味、沒有上環的人文情調:;香港在你的心裡有多迷炫,這一路就有多平實。
電車經過了砲台山地鐵站沒多久,由英皇道轉進了一條小路,車速變的緩慢,幾近停滯。我從二層的窗子望去,看到釘在建築物二樓轉角那「春秧街」的路標。車窗外沿著街道二側鋪陳而開的攤棚,那深褐色的鏽痕和灰色沒了亮度的鐵片浪版交疊的起起落落;街上的人卻自在的在電車道上走動,像是電車根本不存在似的。
電車上的春秧街
我在二樓的高度,於攤棚間留下的窄縫裡前進,兩側建築物二層窗戶在這時候近的似乎都搆得到了。一路經過下面那些賣衣服的、鞋子、肉攤、花店... 直到下一個轉彎後,來到了糖水道,這條更窄小的小路,而這裡竟是北角電車總站!!享受完了這突來的電車上的風景,我決定改變原先要去的路程,去經驗和電車走在一塊的感覺。
電車來了
雖然一路上經過的攤棚所販售的東西,那阿媽級的衣物、我老爸才會穿的黑布鞋、我們家已經沒有小孩可以穿得下的小小童裝、已經過了我年紀該穿的牛仔褲式樣、沒開火的人很難帶回去的魚肉蔬果…,對我而言其實真無太多吸引力。然而,這小小的一條春秧街盡情表現了一種尋常百姓家的生活。從攤棚材料、拼貼方式、商品的內容、陳列的樣子、賣東西的與買東西的、走動的行人、經過的車子、電車…,這一切交互而成的關係,真實的讓我這個莫名其妙入侵的他者覺得難得。
春秧街閒話家常的畫面與攤棚
若從空間性而言,我覺得春秧街存在著一種Kevin Lynch所說空間的開放性(openness)。一張陳舊的椅子、一個保力龍盒子,攤商們用一種很技巧的方式,圍出屬於自己的領域,呈現一種高度的靈活性與自主性。一種依日常生活所需而重構公共空間的過程,更讓這開放性中的不穩定性(uncertainty)充分存在,每天變化上演。雖然有著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嫌疑,但在這一路的對話過程中,我卻深深覺得鄰里間那難以真實被規範及說清楚的關係,在這細微末節中流露。
離開了春秧街,回頭查資料才知道,這一代是移居香港的閩南人聚居的地方,攤商也多是福建人,在這裡買東西,據說講閩南語嘛ㄟ通喔!!早知道就應該在這裡好好發揮我閩南語的功力,我想應該加減A凍算卡俗一點,ㄚ是送一點啊蔥仔吧!
春秧街與糖水道轉角的老人家
插播報導
前陣子接待了一群由逢甲大學來訪的博士班師生,他們竟說台灣小妹講的國語有大陸腔,沒有家鄉的海口腔!!ㄟ….(在台灣搭計程車,也有運將大仔這樣問過我=.=)
台灣小妹只好展現我自細漢講到大漢,講ㄍㄚ精輪轉ㄟ台語,和來訪的陳老闆(營造廠老闆)、一郎大哥(XX署官員)ㄌㄠ、台語啦!!差一點就將「行船人的純情曲」唱了一遍「八月十五彼一工,船袂離開琉球港…。」這才讓他們對我是正港的台灣人有了很大的信心…。
留言列表